與談人|洪毓穗、曾建富(晴耕雨讀小書院 店主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當閱讀人口逐漸流失,書店的未來何去何從?人與知識之間的媒介又是否會有什麼樣的改變?本集節目邀請桃園龍潭晴耕雨讀小書院店主人洪毓穗與曾建富,分享他們多年來對於出版、通路與書店的發展趨勢觀察。
毓穗的觀察是,出版、通路與書店彼此的困境,來自於消費者的減少、市場的萎縮。大家的閱讀時間零碎化,進而也讓文化產業逐漸淺碟,逐漸斜槓。建富則發現,房租壓力直接導致書局經營的困難,書店主人的自我剝削,不得不承攬更多外務、銷售書籍以外的商品。
面對這樣的情境,晴耕雨讀小書院反其道而行,開始降低藝文活動的場次,專心致志地重新找回:閱讀的趣味與初衷。用行動證實閱讀不死,書院不屈。
See more
與談人|李玟萱(《無家者》作者)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在街頭的角落,有些人可能不起眼,也可能很顯目,甚至讓你覺得刺眼,他們是無家者,也被稱為遊民,或者街友。也許有人會認為他們影響城市觀瞻,但是其實我們更應該了解:為什麼他們會成為無家者?
而我們,又真的跟他們不一樣嗎?
本集節目邀請《無家者》的作者李玟萱,分享她接觸與紀錄街頭無家者的經驗。長大於眷村的她,一直到大學才因為朋友、老師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到無家者,認識他們的生命故事。後來則在社福機構「芒草心」的邀請之下,完成了這本以無家者 為主題的作品。
李玟萱認為,無家者也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我們理解他們的故事,而他們也比許多人更認識我們這座城市。與其排擠,我們更需要的是幫助這些曾經被社會甩出來的人,可以重新得到被肯定與認同的機會。
See more
與談人|林岳德(桃托邦藝文聯盟)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烏托邦遙不可及,但桃托邦可以自己創造。來自南投的林岳德,因緣際會下在桃園找到實踐藝文夢想的可能性,從關心工殤議題出發,更在桃園古城第一街新明街與夥伴們一起用藝術介入,成立桃托邦藝文聯盟,嘗試在在地撞擊出藝術的火花。
林岳德表示:民間主推的藝文活動,強調的是在地人所關懷的主題,以當代藝術出發,希望能夠促成與空間、當地民眾的對話。面對即將因為捷運建設而改頭換面的老城區,他們也集合了五位藝術家,用文史展覽、實境探索遊戲、公民論壇與小旅行等方式,呼籲市民朋友共同關注城市變遷下可能消失的文化脈絡。
See more
與談人|李陽智(TICO微型積木總經理)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我們熟知的台灣經濟奇蹟,建立在中小企業的崛起。面對近二十年來的國際局勢變化,台灣的產業又是如何轉型、應變,一步步化險為夷?
本集節目邀請TICO微型積木李陽智總經理,分享從塑膠射出公仔產業出發,歷經產業西進、鮭魚返鄉,至今改以創意、創新的微型積木一路來的甘苦談。
李陽智經理表示:雖然都是創意產業,但是每一座公仔從發想到完成,需要經歷發想、畫圖、立體模型、製模、生產等階段,配合客戶公司的形象與顏色,才能打造讓消費者印象深刻的產品。現在以比原來的積木尺寸縮小1/4的微型積木出發,則是利用目前擁有的22種規格與30種顏色,交叉成為700多種變化,實現無限 想像的可能性。而我們也透過本集節目,對於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有更深刻的體會。
See more
與談人|洪毓穗、曾建富(晴耕雨讀小書店主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厭倦制式生活的毓穗與建富,在七年前決定回到故鄉,在龍潭開一間大家都不看好的獨立書店。因為喜歡閱讀,對生活有不太一樣的想像,兩夫妻以「晴耕雨讀」為精神,一天一天緩慢但確實地讓文化扎根。
毓穗說,獨立書店重要的是要有主張,每一本書都隱藏了店主人的意識,獨立書店的書籍也許不夠齊全,但是每一張書窗、擺飾與書,都有它們存在的目的與理由。
建富則分享:讀書會之於獨立書店的意義是很巨大的,透過一起閱讀,讀書變成了一件共同的事,讓書店空間更有凝聚力、更溫暖。
See more
與談人|李玟萱(Free Lancer)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文字是文明延續的關鍵,抽象的知識,感性的情感,都仰賴文字才能散播與傳承。本集節目邀請文字工作者李玟萱,分享她從學生時期開始的書寫歷程。
玟萱最有印象的一次寫作經驗,是自己的電影心得居然被老師誤以為是抄襲別人的作品,後來順利地在民生報刊登,還領了500元的稿費。而她也一直保持讓自己的書寫能夠與外部產生連結,不管是為歌曲填詞,或者是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到達觀部落駐點寫作,玟萱用不同方式的書寫,重新定義在影音日益喧囂下的文字獨有的價值。
See more
與談人|葉芷妘(草本誠食創辦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從科技業毅然決然地回到土地,種植過去從來沒有機會觸碰的農作物——丹蔘,葉芷妘用四年的時間,由科技業踏上一條她意想不到的青農之路。
丹蔘是一種一年一收的中藥,又稱為柴丹蔘、紅丹、赤蔘。採收後將根部切片以後,可以泡茶、煮湯, 具備養神、補氣的效果。然而因為法令限制的關係,現代人對於在地的中藥材越來越陌生,更逐漸地離開我們日常的飲食習慣。
葉芷妘就說,原先有的消費者會希望不要磨粉,保留丹蔘原貌,確保沒有其他的添加物。後來相處久了,也就信任她,願意磨粉,甚至鼓勵再製成滴雞精等其他產品,讓這項農作物可以重新回到我們的餐桌。
近年來雖然吹起了「半農半X」的風潮,但是葉芷妘卻說:半路出家,中途務農的自己,只能專心致志,全力以赴,讓在地的中藥材重返我們的生活。
See more
與談人|鍾炫時/丹尼(龍潭香草植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原本產於馬達加斯加的香草,是怎麼樣來到台灣、龍潭落地生根的呢?喜歡吃蛋糕、冰淇淋的你,有沒有發現,香甜濃郁的味道,居然就來自一點點比芝麻還小的香草籽呢?
本集節目邀請龍潭香草植人鍾炫時,與我們分享他接觸香草、種植、採收、成化、加工的一連串過程。鍾炫時認為:台灣香草產量雖然才剛起步,種植到收成也需要四、五年的空窗期,對農民來說是一大挑戰。但是台灣香草的尺寸大,萃取出來的品質也好,未來會是有潛力的出口農產品。
鍾炫時也提到,未來香草產業鍊需要的是由國家來訂定產業標準,結合農民把標準規格、產品履歷、氣味描述等細節制定出來,配合相關商品開發,讓香草不僅在台灣落地生根,未來更將從台灣發揚光大。
See more
與談人|孫斌(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不當黨產其實不是台灣的特例,包括東德、波蘭、捷克等,也都有相似的歷史情境。本集延續上週主題,邀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孫斌副主任委員針對台灣不當黨產的規模,以及世界各國的處理情況,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相較於東德是先訴訟、再和解,台灣的黨產會處理的其實是延宕70年的問題。行政機關在查核上需要的謹慎,以及面對政黨與附隨組織在提供資料時的刻意延宕,處分後訴訟階段的曠日費時,在在都是黨產會的挑戰。
黨產會所面對的是必須在分期付款的民主情境下,以正當手段面對過去以不正當手段擷取國家資產的問題。有別於促轉會或其他轉型正義機關,黨產會更像是重新清查、追討屬於全民的國家資產,雖然困難,卻也責無旁貸。
See more
與談人|孫斌(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台灣在推動轉型正義的進程當中,不當黨產的查明與追討是一項重要且巨大的工作。本集節目邀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孫斌副主任委員,針對台灣之所以存在不當黨產的歷史脈絡,以及後續追討過程等,進行完整的闡述與說明。
不當黨產指的就是政黨透過不正當手段取得的財產,台灣在戰後因為戒嚴統治的關係,致使不當黨產集中於特定政黨,以接受日產、佔用公有地、無息放款、預算補助等方式,為政黨及其附隨組織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致使政黨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事實上,黨產爭議過去就受到關注,不管是台灣省主席吳國禎、《自由中國》雜誌、新黨立委王建煊、林郁方、李慶華等,就都曾經就此議題提出建議。自2001年法務部提出《黨產條例》草案,至2016年通過,設置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以降,轉型正義之路道阻且長,點點滴滴的心路歷程,與大家分享。
See more
與談人|李靜慧(ALPHA Camp 教學設計師)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進入到數位時代,學習的樣貌也開始有些變化。你覺得,究竟什麼是線上學習呢?是一本附上CD或影音連結的書籍,或者有更多複雜配套的可能?本集節目邀請專精教學設計的李靜慧,介紹當前數位學習的發展趨勢,以及數位學習如何結合「社群」與「數據」,讓「科技」成為促進你學習的好幫手。
靜慧強調,她認為人有學習的本能,而我們需要創造一個環境,把路鋪出來。所以說,數位學習不是只是用網路重複單向的教、學,而是讓個人成為社群,讓每一位在螢幕前的人變成一起學習的好朋友,一起解任務,打破人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換言之,透過數據分析,以及真人「助教」適時地介入,就能夠讓學習的進度保持在一定的水準。
因此,靜慧也提醒:不管未來社會怎麼演變,關於學習,人的互動終究是不可或缺的!
See more
與談人|謝嘉心(殷海光基金會執行長)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殷海光先生(1919-1969)是台灣戰後爭取民主自由的代表人物,也是歐陸哲學的研究者,從《中央日報》轉至《自由中國》,殷海光先生的思想開始轉移,不僅回歸現實,更勇於批判。終至不見容於當局,在鬱悶中結束短暫的半百人生。
本集節目邀請殷海光基金會謝嘉心執行長,分享殷海光先生生平、故居以及基金會目前的營運現況。嘉心推薦大家可以閱讀《殷夏書信錄》與殷先生翻譯的《到奴役之路》,而兩篇刊登於《自由中國》的文章〈反共不是黑暗統治的護符〉、〈大江東流擋不住〉,更可以呈現何以最後殷海光先生會被禁止教課、形同軟禁的結果。
殷海光故居位於溫州街18巷16弄尾,不管是平房或者是庭院,都體現了殷海光先生的生活習性與品味。雖然哲人已遠,但是基金會仍然透過讀書會、講座等活動,積極地與社會接軌,繼續傳承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民主精神。
See more
與談人|陳文恬(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覽規劃專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歷史不是凝結, 而是持續交會與交集的總結。位於南海路54號的228國家紀念館,不僅是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碑,更曾經在百年來扮演了台灣教育會館、台灣省參議會、美國在台新聞處等不同的角色。
本集節目邀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覽規劃專員陳文恬,分享紀念館的展覽規劃與設計,從基金會的空間配置與常設展出發,再談近期幾檔極具特色的展覽規劃。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就是一檔穿梭古今的展覽,野獸派畫家張萬傳曾經留學東京,戰前、戰後都曾經在這間場館展覽過他的作品。本次展覽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張萬傳的創作歷程,更是歷史空間活化、延伸的成功經驗,值得與大家分享。
See more
與談人|鄭人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政策專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我們每天都在透過媒體認識這個世界,卻從來沒有機會了解:究竟什麼是媒體?又究竟要怎麼讀?本集節目邀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政策專員鄭人豪,與我們分享媒體識讀的重要性與方法。
在這個多元的年代,媒體識讀——也就是認識、閱讀與理解媒體的能力,對於預防假新聞,以及如何妥善使用媒體工具,發揮每個人作為「自媒體」的功能,具備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鄭人豪指出:在108年課綱實施以後,強調融入教學,帶入「媒體素養」等課程內容,已經開始讓媒體識讀向下扎根。但是,網路意見領袖(KOL)的出現,一方面豐富了公眾輿論,卻也讓媒體觀察進入新的階段。他提醒:貌似自然、生活化的網路節目,也同樣是企劃、製作下的結果,閱聽者對於影像背後的脈絡、意識形態等等,仍然要保持相當的警覺。
See more
與談人|蕭育和(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時代力量是台灣近年來具指標性的新興政黨,不僅2016年獲得五席國會席次,2018年更在全台各地拿下多席議員,已經具備成長茁壯的雛形。然而自2019年開始,黨內爭議不斷,公職退黨的情形屢屢發生,這不僅直接重挫時代力量,更可能讓台灣社會累積的公民力量消散、消耗,浪費過去多年來累積的階段性成果。
本集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蕭育和,與我們討論時代力量何以發展至現在的境況。蕭育和認為:退黨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表示了自己之於黨中央的「無力」情況。這似乎顯示黨機器無法反映民意,而時代力量也無法擺脫過去作為倡議團體的雛形,無法讓黨機器協調各方的利益與矛盾。
蕭育和認為:與其說是理念衝突,時代力量更像是一個大學社團,像是因為學長姐強力干涉之下而瓦解的團體。「杜絕放話文化」是倒果為因的說法,沒有想要執政的直覺,就不會把制度建立好,沒辦法延續能量。持續地把人工具化,可以說是民眾黨與時代力量最明顯的缺失,就這麼一次又一次地消耗人的理念、熱情、能力與青春,直到自己也消失在時代的洪流。
See more
與談人|劉子琦(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越在地,越國際」不只是口號,更可以落實在每一個面向!
桃園市桃園區境內因為有300多間土地公廟,密度全國第一,不僅成立了全台灣第一座土地公文化館,更每年舉辦結合宗教、民俗、藝文、親子等元素的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讓世界各地的土地信仰彼此交流,發揚敬天謝地的傳統精神。
劉子琦執行長表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負責土地公文化館、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桃園電影節、桃園市影視協拍中心與國樂團等業務,特別針對親子社群規劃不同特色的展覽與活動, 讓青年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來親近傳統民俗,做一個有根的人。更期待可以透過這些活動,讓我們的在地信仰可以讓青年世代接棒,繼續與社區接軌。
See more
與談人|蕭育和(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高雄市長補選落幕,民主進步黨的陳其邁以七成的得票率獲勝,將在未來的兩年任期之間,努力追趕因為罷免、補選而延宕的高雄市政。然而除了選舉的結果之外,落選的兩方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國民黨的李眉蓁候選人並未守住得票率30%的「江啟臣防線」,意味著選民對於傳統政黨的支持度,未必會無條件的轉移到候選人身上。國民黨接下來的課題,終究還是得處理黨內對於「韓流」的態度。
另一方面,台灣民眾黨則是未來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徵召參選的吳益政得票僅4%,似乎意味著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可能不會再是台灣社會未來的政治選項。關心台灣政壇發展新趨勢的朋友們,歡迎收聽。
See more
與談人|林宜蘭(專職媽媽/兼職廣播節目主持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從廣播到播客(Podcast),陪伴人們的聲音也跟著時代持續進化當中。本集節目邀請廣播節目主持人林宜蘭,與大家談談廣播與播客的同與不同。她表示:原本自己是因為參與公共事務,而被延攬進廣播電台,過去五年期間,曾經播過新聞專題與社會議題,將青年世代的觀點分享給普遍認為年齡層較高的廣播聽眾。
針對今年正夯的播客,林宜蘭認為:就像所有的新媒體一樣,播客實驗性強,也不需要受限於NCC等政府機關的管制。然而廣播還是有其即時性的功能,短期間較可能是並存,而非誰被誰取代。然而,就如同過去廣播全盛期的死忠聽眾ㄧ樣,播客節目也同樣 擁有自己的狂熱粉絲,形成另一批具備認同感的新世代社群。
See more
與談人|張辰漁(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總監)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社會陰暗面是影視娛樂歷久不衰的主題,不管是黑幫電影經典「教父」,或者是台灣自新浪潮電影開始的「少年吔,安啦!」、「黑金」、「艋舺」,在在都是以地下社會的故事作為題材。
本集節目邀請正以地下社會為主題進行材料收集與影視創作規劃的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總監張辰漁,和我們談談地下社會的神秘與幽微,還有那些人直接或婉轉挑戰社會主流價值的故事。想知道為什麼有人會走上江湖不歸路嗎?就來聽聽「你不知道的地下社會」!
See more
與談人|劉子琦(《英國社會企業之旅》作者)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社會企業」這個概念很新,但是難免讓人懷疑: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要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又或者,社會企業與現有的社福機構、非營利組織NPO又有什麼不同?
本集節目邀請《英國社會企業之旅》作者劉子琦,分享「社會企業」這個來自英國的概念,是如何地在政府、企業與民間三方的共同合作下,從訂定法令到打造適宜的創業環境,讓社會企業逐漸萌芽、茁壯。
劉子琦指出,社會企業可以視為是「資本主義」與「合作社」兩項概念結合下的產物,透過導入互助精神,讓具備社會公益的組織可以用商業的手法自立、助人,達成社會公益、經濟效益、財務自主的目標。
你也有什麼想要幫助別人的好點子嗎?快來認識社會企業吧!
See more
與談人|李靜慧(ALPHA Camp 教學設計師)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學習與教學是一體之兩面,也是我們一直面對的人生課題,然而學習/教學不只包括內容,也必須思考方法。本集節目邀請專精教學設計的李靜慧,分 享從學生時期擔任家教、遠赴嘉義從事補救教學,最後投身數位軟體教學的過程。靜慧認為:如果我們相信大家都有渴望「進步」的動機,那麼創造一個適合學習、有人陪伴的「環境」,就會是人保持持續學習的原動力。
事實上,教育始終都是知識與內容的傳遞,進入到網路時代,如何減輕熱情因為日常庶務的消磨,進一步持續整合「腦」(累積知識量、字彙與內容)、「手」(法門,方法),從而堅持自己對於教學設計的「心」信念與價值。
歡迎你收聽靜慧這些年來關於如何設計「教學」這件事情的思索結晶。
See more
與談人|張辰漁(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總監)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漫畫作為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出版品,一直以來就在不同世代與不同的生涯階段中扮演著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隨著社會的開放與進步,人們對於知識的乘載與表達,有更多元與開放的想像。本集節目邀請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總監張辰漁,談談他為什麼要製作以台灣史「四六事件」、「獨立臺灣會案」等為主題的漫畫作品。
另一方面,張辰漁團隊也用影像刻畫存在於異時空的鬼魅妖怪。一部戲劇的製作,歷經二十幾個步驟的反覆確認,才能在各個影音平台上放映、映入觀眾的眼簾。
想要了解什麼是漫畫、影像,文化創作的力量嗎?本集「世界大國民-公民新世界-漫畫與影像的重量」,邀請你一起來收聽。
See more
與談人|陳子瑜(廣播主持人、作家)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高雄市即將於8月15日進行台灣民主政治史首次的直轄市長補選,在目前三位市長候選人陳其邁(民主進步黨)、李眉蓁(中國國民黨)、吳益政(台灣民眾黨)中,究竟誰能夠成功入主高雄市府呢?
本集節目邀請高雄市民、廣播節目主持人、作家陳子 瑜,為我們分析三位候選人及其提名政黨在本次選舉中的選舉態勢。子瑜提醒:我們不能單純地將政黨、候選人與同黨同志視為是一體的,他們也存在不同的利害得失,更可能各懷鬼胎。
在歷經辛苦的罷免過程以後,新市長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國際局勢的巨變,迅速推動高雄的城市轉型,吸引近年來返回台灣的企業,讓市民感受到市政重新地回到正軌。港都未來的新面貌,我們一起來關心。
See more
與談人|陳子瑜(作家、廣播主持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民粹政治在近年來的國際社會掀起不小的浪潮,台灣也不例外。本集節目邀請高雄市民、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陳子瑜,分享他這兩年來的觀察與思索。陳子瑜認為:韓國瑜浪潮來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施行改革所產生的反彈效應,由於缺乏足夠的政策溝通,致使輿論充斥著對於政府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高雄處於城市轉型的陣痛期,市政與產業來不及趕上市民的期待,終於導致韓國瑜旋風的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韓國瑜在當選市長後旋即劍指總統大位,加上韓粉觀光團的退燒,逐漸地讓高雄市民有所懷疑,更在罷免運動的推波助瀾下,在短短的兩年內迅速退燒,一切回歸原點。
事實上,推動罷免既是社會運動,也是公民運動,當然也是政治運動。
罷免並不容易,需要遠較選舉更多的公民參與。我們可以說,罷免就是民主自我修復的機制,台灣人民已經用具體的行動,為這座島嶼的民主政治寫下嶄新的一頁。
See more
與談人|林宜蘭(專職媽媽/兼職廣播節目主持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當結婚率與生育率成為「國安危機」,與其將壓力投注在特定性別,不如一起來思考:女性朋友們從交往一直到結婚、生育的過程中,又會面臨到哪些困境與掙扎呢?
本集節目邀請專職的新手媽媽林宜蘭,從之前熱門的「坐月子中心的費用是否可以AA制」談起,進一步分享新手媽媽們為什麼很討厭聽見「幫忙」這兩個字?
在家庭結構逐漸原子化的當下,媽媽們也透過社群內的關心,提供彼此精神與實際上的幫助,宜蘭認為:母愛不是天生的,每一位母親都必須先成為自己,才能成為一位真正完整的母親。
See more
與談人|Tim(FlyingV執行長)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不管你在台灣或者國外,每一個不同的時代與世代,都會有他們專屬的課題。本集節目邀請曾經跟隨家人移民、在國外求學,卻決定鮭魚返鄉,回到台灣創業、成家的Tim,與我們分享他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中,關於養兒育女的爸爸心情。
Tim認為:台灣社會有很好的體質,只是過去並沒有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位置。這次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台灣卻相對穩定、安全,就能證明台灣社會目前趨於穩定的狀態。當然,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絡的廣泛使用,確實造成了假新聞四溢的社會問題,然而,學習平衡地吸收資訊,並且在每一次閱聽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理念與價值,就能夠避免被刻意偽造的資訊給矇騙。
See more
與談人|鄭人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政策專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社群網絡與自媒體的蓬勃發展,既讓訊息與情報豐富化、多元化,同時也成為了假新聞散播的溫床。面對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我們又要如何避免成為散播假新聞的「幫凶」呢?
本集節目邀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鄭人豪政策專員,分享關於假新聞的分析與防治方法。他認為:目前假新聞主要還是以健康醫療、政治議題為主;或許內容比較偏向街談巷議,但是因為社群軟體的關係,反而讓每一個人都可能在無意中成為假新聞再傳播的 節點。
鄭人豪建議:目前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單位,都已經主動提供社會大眾辨別假新聞的管道。不過最為根本的方法,還是必須由閱聽人主動養成比對訊息、查核訊息的習慣,增強自我媒體識讀的能力,才能一起遏止假新聞氾濫的歪風。
See more
與談人|劉思寧(FlyingV專案經理)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從以物易物,到使用貨幣、信用卡,人們購買的可能不只是實體的物質,更有可能是信念,與一起完成的理想。群眾募資,這個近十年來進入台灣社會的消費行為,不僅改變我們的消費習慣,更讓許多美好的事情,能夠在這座島嶼上真正的發生。
本集節目邀請募資平台專案經理劉思寧,分享他如何從一位積極參與的消費者,誤打誤撞成為募資平台上專攻公益、藝文主題的重要推手。她認為:作為以價值導向為出發的群眾募資,募資團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好好地將故事、理念說清楚,不僅要掌握原本的客群,更重要的是要讓同溫層以外的人也能夠被感動、打動,一起成為改變世界的推手
See more
與談人|孫詮(ThERE音樂展演空間店長)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Live House.本集節目邀請ThERE音樂展演空間孫詮店長,和我們分享從學生時代開始接觸音樂、組團,到現在成為地方音樂文化推動者的心路歷程。
從小提琴到吉他、貝斯,從卡帶、唱片行到音樂展演空間。孫詮認為:直球對決是Live House表演之所以迷人的地方,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到最近,音樂的爆發力與吸引力就完全地表露無疑。
事實上,相較於大型的音樂表演,中小型場館空間無疑是音樂種子的育成中心,更是文化生成的據點,許多有趣而美好的事情往往都在這裡發生,值得你去走走看看, 發掘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See more
與談人|游政儒(台灣街舞藝術協會理事長 Mix Tempo舞團創辦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可以把跳舞當成一輩子的志業嗎?本集節目邀請台灣街舞藝術協會游政儒理事長,分享他從大學以來開始接觸街舞的心路歷程。從社團活動到年度公演,從學生到老師。因為對街舞的熱愛,他甚至還到日本「拜師學藝」,最後成立舞蹈教室,繼續和大專、高中學生推廣街舞活動。
街舞最重要的精神是和平,快樂與愛。游政儒提到,街舞不僅改變了他的生命,更成為了他的生活。而這個源自紐約布魯克林的運動,不僅仍然保持著持續進化、革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只要你有一群朋友一起跳舞,那麼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你的布魯克林。
See more
與談人|洪以柔(點點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諮詢委員)
本集節目介紹:
海洋污染的問題刻不容緩,然而一位原本就讀文學科系的大學生,又是怎麼踏上防治塑膠微粒污染的創業之路呢?
本集節目邀請點點塑環保科技公司執行長、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諮詢委員洪以柔,分享她從學校到社會,從公共參與到環保創業的心路歷程。她提到,在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的支持下,前往美國矽谷參與五百大加速器的經驗,雖然高壓、緊張,卻也讓她學習到什麼才是一位稱職的執行長。除此之外,正因為自己過去一直希望成為一位老師,所以在成為「老闆」以後,仍然沒有忘記環境教育的推廣工作。
她認為:從源頭開始防治,讓更少的污染源進入我們的環境當中,省下的不只是後續的清除工作,更能夠建立大家對於自然環境的使命與認同感。
See more
與談人|杜晉軒(媒體工作者)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是怎麼發現隱藏在台灣的、關於學長們的受難故事。杜晉軒剛剛出版的《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一書,可以說是目前唯一有系統針對相關人士的作品。為了完成內心的使命,他克服了一邊工作、一邊研究的困難,甚至不惜留職停薪,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學長們的故事。
對於台灣目前推動的轉型正義工程,他認為:轉型正義其實也是身份的重新承認與確認。事實上,獨裁政權的壓迫從來不會區分你的族群,每一位曾經在這座島嶼上生活的人,其實都受到白色恐怖的影響,都是受害者。
See more
與談人|賴振民(中央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通識中心老師)、鄭琮翰(暴風數位服務有限公司執行長)
一群來自台灣的大學生,一個位於日本、人口只有五萬人的城市,究竟是在什麼緣分的牽引下,共同完成了一個線上可以免費下載,讓你不用搭飛機就可以認識鹿兒島出水市的電腦遊戲呢?
本集節目邀請中央大學賴振民老師與剛剛踏上創業道路的暴風數位服務有限公司鄭琮翰執行長,談談過去三年怎麼從一次馬拉松的旅程,逐漸發展成一個活潑生動、具備互動機制的文字冒險遊戲。
鄭琮翰説,原先只是利用可以出國考察為誘因,吸引更多同學加入團隊,一起造訪出水市。然而卻在這趟旅程中,發現出水市的精彩,同時更在製作遊戲的過程中,找到一種推廣在地、促進交流觀光的可能。事實上,「鶴鄉戀旅」這個遊戲只是開始,未來琮翰更希望以故鄉桃園新屋區為目標,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好。本集節目介紹:
一群來自台灣的大學生,一個位於日本、人口只有五萬人的城市,究竟是在什麼緣分的牽引下,共同完成了一個線上可以免費下載,讓你不用搭飛機就可以認識鹿兒島出水市的電腦遊戲呢?
See more
與談人|楊欣茹・1930浪漫譚製作人
提到台灣文學,你可能想到的是小說、詩或者散文。但是,你知道嗎?現在你也可以透過手機遊戲,跟著賴和、鍾肇政、龍瑛宗、吳濁流等經典作家,一起親近台灣文藝的黃金時代。
本集節目邀請1930浪漫譚遊戲製作人楊欣茹,分享她執著於遊戲,並且藉此連結、跨越時空的過程。她提到:沒有什麼時候是製作本土遊戲的最好時機點,這個以文字冒險為出發的遊戲,就是希望讓大家看見這座島嶼的美好,既不俗氣,更可以是五彩繽紛的。所以她鎖定的不是專業玩家,而是為每一個人打造認識台灣文藝的「無障礙空間」——而不僅只是想要修復遊戲中的世界之書,也是想要恢復我們遺忘已久的聲音、記憶與故事。
See more
與談人|李宗義(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翻譯者、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翻譯在不同文字的解碼與編碼過程中,形成了文化與意識的橋樑,幫助了文化的傳遞。然而,一位翻譯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或者說,在「意翻空而易奇,文徵實而難巧」的情境下,翻譯者又要如何順利的達成任務?
本集節目邀請長年從事翻譯工作的清華大學社會所李宗義博士,分享他十年來參與翻譯工作的心路歷程。他指出,翻譯著作一直佔台灣出版品相當大的比例,踏上翻譯雖然是偶然、無心地過程,但長年下來的經驗,也讓他體會到中文能力在翻譯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關鍵。他也建議,想要嘗試翻譯工作的朋友,臉皮要厚,要不怕被改稿,因為翻譯本來就是在字字斟酌的狀態下,達成「信雅達」的美好境界。
主持人藍士博與來賓李宗義博士及其譯作《觀光人類學》合影。
台灣的出版市場,翻譯書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本張相 片為印刷看樣,屬於即將正式送印出版前的步驟。
See more
題目|「真善美」的人文學者
與談人|胡川安(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董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因為父親的善心善念,胡川安的斜槓有一些特別,不只是學者、大學教授,更是社會福利機構的執行董事!斜槓的機遇,卻反而能夠連結更多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位於桃園的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是長年來照顧憨兒的社福機構。胡川安認為:不只是居住、照料,更要讓他們能夠得到自立的能力與機會,在當前的體制當中,找到空隙與改變的可能性。
See more
與談人|陳建志(中華電信行銷處暨智慧城市辦公室 協理)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從黑金剛到智慧型手機,與其說行動電話改變了人的生活,嚴格來說,電波訊號才是扭轉文明進展的關鍵。本集節目邀請中華電信行銷處暨智慧城市辦公室陳建志協理與我們分享從2G到5G的發展歷程,以及如何與桃園市政府攜手合作,榮獲今年2019年世界「智慧城市論壇」(ICF)第一名的榮耀。
陳建志協理指出:5G不僅擁有比目前4G快近百倍的效率,且具備低延遲、廣連結的優點,將使無人自駕車、VR技術運用與遠端醫療手術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進展。除此之外,5G也會使大數據、AI、互聯網等在民眾與政府、企業之間,結合成為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動力。
See more
與談人|杜晉軒(媒體工作者)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來自馬來西亞的杜晉軒,今年是他在台灣的第十個年頭。從學生到就業,始終對「僑生」這個身份感到懷疑,形成他追尋自我的線索。因為父親當年也是在台灣完成學業,讓他對「僑生」政策的演變有著一定的了解。「僑生」因為韓戰與美援的關係,成為國 民黨政府積極拉攏的對象,然而「僑生」政策也因此與國際政治局勢、台、馬兩國間的外交關係息息相關。馬來西亞華人社群所特有的獨立中學學制,以及近年台灣政府就外籍生與僑生雙軌並行的制度等,都讓他們在福爾摩沙求學的過程中有更複雜的體會。
See more
題目|聽見麥浪的歌詠——自由之愛台灣作家愛情故事
與談人|楊傑銘(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主編)、少年吔樂團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一群熱愛文學與音樂的青年朋友,以共讀、集體創作的方式,改編課本中重要台灣文學作家的作品,透過音樂的旋律打動聽眾,重新認識這塊土地上的故事與生命。本集節目邀請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楊傑銘與「少年吔」樂團,分享他們如何詮釋賴和、鍾理和與楊逵的愛情故事,以及在全台灣巡迴表演的過程,以及帶來兩首讓人回味再三的歌曲「雨」與「伊帶來的好消息」。
See more
題目|橄欖球精神在台灣
與談人|李宗義(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政治大學橄欖球隊校友隊、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國際組組長)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橄欖球是一項在台灣熱情洋溢,卻又有些冷門的運動。然而她保持了運動的純粹與初衷,讓每一位參與者在運動中陶冶性情,形成一個凝聚、有向心力的團體。本集節目邀請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國際組李宗義組長,分享他從學生時期打球至今的心路歷程。
橄欖球在台灣的緣起從淡水開始,雖然近年來因為運動資源排擠的關係,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橄欖球友們還是透過走訪基層、造訪學校等方式,讓學生們意識到橄欖球的魅力。事實上,過去不管是七人制或者十五人制,台灣橄欖球隊實力在亞洲可是名列前矛,如果你希望培養正直、團結、紀 律等價值,橄欖球是一項你應該認識、了解與欣賞的運動喔!
See more
與談人|陳允元(詩人、師範大學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南宏(影視節目製作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超現實主義到底是什麼?這個本身不太「現實」的詞彙,究竟與台灣有什麼關係?本集節目我們邀請詩人、師範大學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允元與影視節目製作人陳南宏,來談1920年代開始從歐洲一路傳遞至日本、台灣的超現實主義思潮。
近兩年從得到2017年TIDF紀錄片獎項的「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以及與風車詩社有關的展覽、書籍《日曜日式散步者》、《共時的星叢》,這一段過去被掩沒的故事,也逐漸地重新展現在新世紀與新世代的面前。
你想不想聽聽一百年前台灣文青的故事呢?
See more
與談人|毛奇(飲食文化作家)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呆梨」是網友給義大利這個國家取得暱稱,而說到義大利,你又會聯想到什麼?是偉士牌、法拉利?還是每天都得來上一杯的咖啡?
本集節目邀請飲食文化作家毛奇,從為什麼由人類學轉向飲食專欄作家,再談為什麼會選擇到義大利餐飲學校進修的過程。學校中強調的「慢食」,以及「公平、清潔、美味」等等的價值與概念,又給了她與我們什麼樣的想法與啟示。
See more
題目|從野百合到太陽花,關於學運的世代觀點
與談人|陳建志(野百合學運 文宣組召集人)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30年前的野百合學運,改變了台灣政治發展的步伐,朝向民主與自由的方向急轉。本集節目邀請當年文宣組的召集人陳建志,從學運發起前國際與中國的動盪局勢出發,延伸至台灣當時詭譎多變的政治氛圍,學生們是如何開始串連?又如何地在七天的學運期間,讓這場停留在廣場、學生與社會人士有所阻絕的運動,對政局產生真正的影響。
建志認為,這場學運對於當時校園內的民主產生相當大的刺激,可以說是社會力奔放的年代。另一方面,李登輝也透過這次學生運動在黨內鬥爭中取得正當性,而民主進步黨則注入了新世代的力量。他也提醒,不管是野百合學運或者後來的太陽花學運,投身政治工作的學生運動者,切記莫忘初衷,不要忘記當時想要改變社會的熱情與信念。
See more
題目|來自島嶼的風——少年吔!樂團關於土地的創作
與談人|少年吔樂團(攸盈、方為)、楊傑銘(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主編)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來自島嶼的風,吹奏思念故鄉的青春歌曲。原本在校園內的師生,因為一次偶然的社會參與,找到與長者互動、溝通的方式。本集節目邀請「少年吔」樂團的攸盈與方為,還有他們亦師亦友的夥伴楊傑銘,談談是怎麼開始了他們用母語創作的歷程。不管是青春的徘徊徬徨,或者對家人的真情傾訴,兩首動人的歌曲「少年的你」與「白牡丹」,讓我們一起來聽。
See more
與談人|蕭育和(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不是他們?我們又要往什麼方向走去!「共同體」意識是凝聚社群的依據,更是人們決定自我與他者的那一把尺。本集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蕭育和,從1947年的228事件出發,談台灣意識如何因為現實事件、共同傷痕與記憶,逐漸地從一地至一島,由一島到全國。
蕭育和 指出,共同體意識如同潘朵拉的盒子一般,一旦開啟,就很難被壓抑,只能疏導。至於台灣未來的前途,究竟是要「沒有說不能做的事情,都做」?還是「沒有說可以做的,都不要做」?則在在考驗著台灣政府的智慧與判斷。
See more
與談人|蕭育和(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政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也應該關心的專業。是學術,也是社會大眾討論的議題。本集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蕭育和,與我們分享1月11日大選後台灣國會的新生態觀察。育和認為:國會政治版圖變動的幅度有限,短期內還沒辦法預測這一屆國會將主導什麼議程。然而,第三勢力小黨的支持群眾逐漸擴大,小黨與國、民兩黨的折衝斡旋也會更加地頻繁。
蕭育和也提醒:需要優先改革的法案,因為經常觸及到既得利益,所以未必是人民普遍支持的法案,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新媒體的政策宣導與社會溝通,也都會是各個政黨未來需要用心著墨的範疇。
See more
與談人|胡川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大學主修歷史與哲學的胡川安,因為研究的關係造訪過中國、深造於加拿大,卻從飲食文學開啟了書寫與社會對話的歷程。本集節目邀請他分享如何讓興趣與志業,成為實踐甚至創業的目標;同時談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這個網站,如何透過群眾募「稿」的方式,讓人文普及的書寫能夠大眾化、日常化,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醍醐味」。
See more
與談人|陳允元(詩人、師範大學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南宏(影視節目製作人)
本集節目介紹:
在日劇與韓劇先後竄紅以後,台灣影劇重新地得到視聽大眾的注目。這一集我們邀請師範大學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允元與影視節目製作人陳南宏,與大家分享台灣文學、文化如何成為戲劇素材的故事。
兩位來賓的求學經歷都很豐富,從法律與化學出發,最後卻都醉心於台灣文學與文化。他們認為:閱讀台灣文學作品,幫助他們認識與了解過去在「殖民-反殖民」以外,更多台灣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
陳南宏也用自己製作「台北歌手」、「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我們與惡的距離」等戲劇的經驗,建議在目前的時代,藝術創作最重要的還是要抓準自己鎖定的觀眾,要先滿足核心受眾的期待與需求,自然能夠藉由社群網絡的蓬勃發展,得到擴散的效果。
台流正夯!這股台灣戲劇的新浪潮,你有沒有跟上呢?
See more
與談人|毛奇(飲食文化作家)
主持人|藍士博
本集節目介紹:
食衣住行雖然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們總能在每日反覆進行的活動中,賦予意義,找尋價值,創造生活的趣味。本集節目邀請新生代飲食文化作家毛奇,與我們分享年菜「八寶鴨」。從鴨子的產地與品種說起,再到如何讓這道菜好吃、好看,成為妝點年節氣氛的佳餚。
如果你還沒想好要做哪一道年菜的話,不妨透過本集節目,也來烤一隻色香味俱全的八寶鴨吧!
See more
伴隨著臉書直播與Youtube、Instagram盛行,媒體生態也逐漸由原本被大集團壟斷的型態,朝向微型、多元的自媒體發展。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兩位粉絲專頁的小編,與我們分享他們無意間成立粉專至今的一些觀察與想法。
A編與B編指出:自媒體的特色在於彈性,沒有傳統媒體固定產出的壓力與負擔。當然,原先純粹分享工作心得、抒發壓力的初衷,多多少少也會因為「成名」後而 出現負擔,但是能夠「匿名」,用另一種方式與世界交流,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經驗。
自媒體與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的出現,讓各領域的知識專業得以彼此分享、交流,也豐富了人與人交流的內容與樣態。如果你也有什麼話想說,在這個大網紅時代,不要再自言自語了喔!
See more
總統及國會大選順利落幕,激情告結,更需要的是如何讓民主向下扎根的反省與思索。這一集節目邀請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張育萌秘書長、吳奕柔理事,分享他們如何讓民主從大學校園繼續朝高中擴散、普及的「工程」。他們表示:透過校園自治的培力營,讓高中學生可以理解自己的權益與權力。一方面向下扎根,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大人們」知道青年世代的聲音與訴求。
從認真「唸書」到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台灣青年們用自己的方式,透過虛擬的網路、實際的社群,嘗試讓社會從現行的代議式民主,一步一步地往直接民主靠攏,邀請您一起來收聽,他們為這座島嶼新生代所做的努力。
See more
2020台灣總統及國會大選即將揭曉,台灣的政治局勢也將進入新的局勢。對於這四年一度的「盛事」,有的人覺得社會因此而撕裂紛擾,但有更多的人珍惜這個暢所欲言、表達表態的機會。本集節目邀請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的張育萌秘書長與吳奕柔理事,分享他們自去年9合1大選結束以後,收拾失落的心情,繼續促進青年世代參與公共事務,認識、了解民主政治與選舉的初衷。
不管是發表2020青年政策白皮書,舉辦與三位總統候選人的青年政策論壇,或者是發起返鄉投票列車的群眾募資,青年世代對於台灣的未來發展有更直接的參與,也代表著更多的寄望與期待。大選來臨之前,讓我們先聽聽青年人的新世代視角?
See more
在貌似多元豐富的社會中,歧見成為人們溝通的常態,科技更致使了彼此交流的阻礙。「行動山棧花」由一群社會青年與大學生們組成,在經歷去年公投結果不如預期的挫折以後,青年世代決定採取了面對面、最直接的方式,帶著簡報、繪本上街,和行人大眾分享他們所關心的議題。
發起人張文蔚同學指出,青年世代確實有著自己的焦慮,但是沒有真的有那麼強的「亡國感」。他們採取了街頭宣講的方式,雖然缺乏效率,卻是一個大型的社會溝通工程。從六月以來,不僅已經透過培訓讓四百多位朋友到西門町等鬧區與路人「街聊」,同時更透過培訓、準備教戰手冊等方式,與近千位民眾分享關於香港反送中、資訊戰、中國因素等議題的想法。
山棧花,其實也是台灣百合花的別稱,這群青年世代以此為名,勇敢的以行動走出校園、踏出同溫層綻放,成為最近台灣街頭特殊而有趣的風景。
See more
從臣民、國民到公民,從部落、國家到聯盟;人們的身份認同不停地改變,人類社群的界定也逐漸地擴大、交會。本集節目邀請公民陣線發起人江旻諺,談九七回歸後才誕生的香港新世代,究竟是如何的從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中改變自我與對香港、中國的認同。
江旻諺提到,香港各大學、尤其是研究所目前幾乎成為了中國內地學生的「跳板」。政府舉凡交通、經濟等建設,都是逐步讓香港與中國結合的手段。事實上,香港認同的形成時間非常的短,倡議者也很快的就由「城邦論」轉變為「民族論」,除了內容的差異以外,也看得出逐漸朝「公民民族主義」靠攏的趨勢。
江旻諺認為,未來香港的社會運動將會是「不說」獨立的務實路線,就像「願榮光歸香港」這一首歌一樣,成為香港認同 持續發展擴散的伏流。
See more
「由島至島的新世代」和大家介紹台灣的新世代青年,從島嶼到島嶼,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已經開始思考自己從哪裡來,未來又可以往哪邊去?
佳晶的爸爸在菲律賓從事花卉產業,而她也在一次前往蘭嶼的旅程,愛上這座以蘭花為名的島嶼。更以申請行動計畫的方式,帶著來自巴丹島的Lita阿姨回到故鄉,與闊別十多年的親人團圓。千萍則同樣透過計畫,與其他新住民二代青年一起回到越南,完成了一部10分鐘的紀錄片「心找西貢」,讓大家看見三個跨國婚姻家庭的故事。
雖然她們都說,行動最大的阻礙就是父母親,因為這個世界變動的太快,家人難免會擔心、害怕,不過她們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世界,不是只有西邊一個方向;面向海洋,心懷世界,只要理解與關懷,就能夠讓彼此更加溫暖。
See more
紀錄片導演廖建華原本讀的是化學工程,卻在無意間走上拍攝紀錄片的道路。他的目光從新竹、校園內的政治案件開始,逐漸涉入台灣民主運動發展的縱深,展現對於人的關注與關懷。
建華上一部作品《末代叛亂犯》,重新爬梳清華大學「獨台會案」的始末,這一次,建華更用自己的鏡頭,在《狂飆一夢》中紀錄兩位過去涉入黨外運動甚深,歷經體制外革命與體制內改革的「街頭運動者」——曾心儀、康惟壤的近況與多年來的心路歷程。
廖建華認為:這部穿梭在過去與當下的影片,想要呈現的其實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抉擇,不管是為了社會的公益,或者個人的小情小愛,能夠留下這些走過大時代的人們的生命紀錄,無疑是台灣社會重要的資產。而《狂飆一夢》也剛剛獲得2019南方影展的「人權關懷獎」,廖建華也期待,明年於院線上映時,可以與大家一起探索歷史,一起思索人生。
See more
出版是傳遞人類思想結晶的重要工作。從發想、撰寫、編輯、排版到印刷發行,編輯既是工序之一,也是協助整本書之所以能夠完成的關鍵職掌。這一集節目我們邀請兩位新世代但經驗豐富的圖書編輯,分享彼此是如何的從一位愛書人,到後來成為一位編書人。
閱讀經驗經常是美好的,但是製作一本書的過程,又是否會有理想與落實的落差?雅雯在這幾年的工作中,逐漸理想成本與效益之間的拉扯未必是衝突的,而是一門需要協調能力的藝術。另一方面,在興趣與志趣相投的出版社服務,清鴻也更進一步思考,出版的未來到底在哪邊?在所謂的出版寒冬之下,圖書出版這項「神聖」的志業,還能夠有什麼樣的發展?
See more
運動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本集節目邀請足球達人石明謹,與我們分享台灣百年來足球運動發展的軌跡,以及世界盃足球賽的賽程與規範。從日本自90年代開始推廣足球運動,到今日喊出目標2050年贏得世界杯冠軍的口號。石明謹透過實地的考察與長年的訪視、連結,自日本國家足球訓練中心帶回有效的經驗,也建立了深厚的國際友誼。
他特別也以今年舉辦的2019國際大學足球對抗賽為例,筑波大學(日本)跟朱拉隆功大學(泰國)兩支國內頂尖大學的足球隊,不論在學業、球技、品行等方面的優異表現,在在讓我們理解到:運動不應該變成「菁英」或「假菁英」的活動,擴大運動人口,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運動、觀賞運動的樂趣,甚至用運動來推動國際友誼,才更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See more
文學書寫是再現、也是創造。在虛構與真實之間,「非虛構寫作」提供了當代創作者另外一條實踐與實驗的可能。今天節目邀請榮獲2018年open 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終戰那一天》作者之一的蘇碩斌教 授,與我們分享他是如何從社會學跨足到文學研究,又從研究者轉而成為了創作者。
蘇碩斌認為:《終戰那一天》是一本「非虛構寫作」的作品,也是一本「集體寫作」的作品,作者群們透過史料與想像,呈現台灣社會各個階層的台灣人,究竟是如何感受、面對與因應上個世紀的關鍵時間點(1945年8月15日)。同時,也希望可以嘗試銜接學術研究與閱讀市場之間的落差——畢竟閱讀我們的往往不是解答,而是一把開啟想像與認識的鎖鑰。
See more
作為連續移民與多重移民的台灣,不同文化的融合與傳承,必然存在的矛盾與衝突,卻也會逐漸地共存、共生,本集邀請兩位寶島新世代的青年夥伴——鄒佳晶、劉千萍,和我們分享他們對於跨國婚姻與「新南向政策」的看法。
佳晶、千萍都是才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跨國婚姻的家庭背景,讓他們對於跨國的文化交流、矛盾有更直接的感受。從過去有意或無意的隱瞞,到現在可以侃侃而談,政府「新南向政策」讓跨國婚姻子女(新二代)能夠正視自己的身份,更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與影響力。
千萍認為:跨國婚姻雖然有其侷限,但是跟任何一段婚姻一樣,最重要的都是「經營」。另一方面,兩位青年朋友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到越南、菲律賓,甚至前往蘭嶼,重新以行動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認同。
See more
由於戰後台灣歷經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歷經抗爭與犧牲,雖然流下血淚,卻也留下了許多值得理解、認識的人與故事。本集節目希望透過兩個以人權議題為嚆矢的基金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張龍僑執行長與鄭南榕基金會涂之堯執行長,與我們討論關於台灣人權地景設立的曲折與艱辛,以及進入21世紀以後,他們又是 用什麼新的方式,讓人權議題能夠在新的世代中扎根。
發生於1981年的「陳文成(1950-1981)事件」,是戒嚴時期重大的「命案」,也是一起震驚海內外的「懸案」。返國探親的學人居然在被警備總部帶走後陳屍於台灣大學的校園,且至今仍找不到兇手。整起事件不僅引起美國官方的關注,更促成了「台美文化交流中心」(陳文成基金會前身)的成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陳文成博士紀念碑」或者是「南榕廣場」,人權地景在台灣的現況仍然舉步維艱,莫名的阻礙與藉口雖然使人啼笑皆非,卻也確實影響了島嶼複數記憶的並置與共存。
面對如何讓人權議題能夠扎根、深入,張龍僑執行長分享基金會過去幾年舉辦的「人權辦桌」、「人權小旅行」等活動,透過喜宴與踏青的轉化,讓社會大眾可以用更平易的方式接觸人權議題。同時,他也分享了始自2007年開始的「青年人權營」,不管是在景美,或者是在綠島舉辦,這個集合了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專業師資、青年團隊與學員的「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至今也已是梯梯爆滿、台灣青年接觸人權議題的指標性活動。
See more
人權是人的基本權益,「人權」兩個字貌似沈重,卻與陽光、空氣、水一樣,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走過上個世紀的戒嚴禁錮,人權教育即將進一步在教學現場中被深化、普及,人權是108年高中教育課綱修正的核心基點,也將在未來成為每一位青年學子的知識DNA。
本集節目來賓邀請關心高中教育的文創總監劉定綱,不管是回顧人權運動的歷史,或者進一步在生活中落實、普及,人權都不會是沈重的套裝知識,更不會是「負面」的歷史負債。人權教育的落實,讓學生們可以就「自我」與「他人」等不同的面向,理解過去、關注現在、展望未來 ,成為更為全面與完整的人。
See more
當你成為一位暢銷作家,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本集節目邀請作家林立青,分享他在出版《做工的人》、《如此人生》兩部作品之後,生活與心境產生的變化。
關於近年來的勞動寫作風潮,立青首先跟我們分享幾本他最近閱讀的書籍,包括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李玟萱《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以及另外一本關於受刑人的故事《殺人犯的孩子》。他認為,成為作家以後,臉書交友變得比較容易,可以認識許多作家朋友,也更容易得到創作需要的情報與訊息。
最近他也開始關注一些社會上即將消逝的行業,包括因為房地產蓬勃發展而式微的法拍屋代書,以及成衣服飾業中盤等等,希望可以透過書寫,為這些人們留下存在的紀錄。除此之外,改編自《做工的人》的連續劇也已經殺青,將在今年上映。你也想認識這位台灣文學界的奇男子嗎?歡迎收聽本集的「世界大國民-公民新視界」。
See more
如何走出大學的象牙塔?在校園與社區中建立交流與實踐的橋樑,是大學院校近年來積極轉型的方向與目標,本集節目邀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講師賴振民與客家系楊士學同學,分享目前跨領域學院與學程的發展現況。
賴老師認為:「跨領域學程就像是合金一樣,讓同學們更加具備自主學習、跨領域、社會實踐及全球移動的能力。」楊士學則透過個人的親身體驗,分享不同青年團隊在友善農業、文案撰寫與編輯、科技的成果。
當高中進入108年課綱時代之際,大學的學習環境也開始有所翻轉,社會參與學程開始在校園內產生化學變化,也就讓大學不只是知識深耕的場域,更是連結產官學的節點。跨領域學院與學程是未來無庸置疑的發展趨勢,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心。
See more
台灣永遠的革命者史明(本名施朝暉,1918-2019)於近日逝世,他出身士林世家、貫徹左翼精神的生涯,不僅是台灣近代史的特例,更是橫跨兩世紀的傳奇。
2015年陳麗貴在姚文智與何榮幸的鼓勵下,希望能用影像紀錄這位特殊的人。 一位女性影像工作者,一位百歲的左翼革命家,彼此用底片膠捲連結的紀錄,又會是什麼樣的風景?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陳麗貴導演,分享她在拍攝史明紀錄片《革命進行式》的觀察與體會。麗貴導演說:原先她以為史明是個充滿神秘色彩、激進主義的人,也擔心他近百歲的身體已經失去了影像魅力。然而,就在完成了整部戲的拍攝之後,她紀錄了衰老,見證了挫敗,卻也看見了永不放棄的靈魂。
感謝陳麗貴導演幫我們留下了一段珍貴的生命故事,讓島嶼的歷史可以更加豐富與豐饒。我們可以說,《革命進行式》這部紀錄片的完成,是機緣,是意志,更是意外的、美好的成果。
See more
香港從六月開始成為一座燃燒的島嶼,歷經百萬人上街頭,和平的遊行逐漸演變成街頭抗爭,群眾的力量也由募資登報、遍地開花,進而形成與速龍小組、鎮暴水車對峙僵持的局面。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暴力,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傷害的不只是香港市民,更瓦解了香港社會對於港府、港警的信任。
本集節目邀請公民陣線發起人江旻諺,分享他在香港旅居多年的實地觀察與體會。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送中條例之後,這場抗爭真的結束了嗎?多達上千人被捕,數百位市民受傷甚至犧牲,從幾年前的雨傘到「反送中」運動,幾乎驗證了中國所謂「一國兩制」的不可行,更讓台灣與香港的未來命運有著更緊密的連結。
See more
「斜槓」是近年來經常被討論的名詞,它意味著非典型就業的辛勞,也是人們多 元身份的代表。本集節目邀請身兼警官、知名足球講評、專欄作家等身份的斜槓達人石明謹,和大家分享他如何踏入警察這份職業,以及又是如何與運動,特別是足球結下不解之緣。
「興趣是一切的關鍵。」石明謹認為,馬來西亞的求學經歷,讓他對於學習有不一樣的思考。事實上,即使成為職業足球員,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捧上世界金盃;而且,即使你沒有成為職業運動員,但培養興趣,以及為了興趣而努力的經驗,也將幫助你面對未來一切的挑戰。
See more
當全球氣溫上升2度C,會給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當瑞典16歲女孩為了氣候罷課的時候,台灣的青年又有什麼想法與實踐呢?本集節目邀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的張力文同學,分享他從莫拉克風災以來,持續關心全球氣候變遷的歷程。
張力文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台大根與芽社、台大氣候行動社、政大Green24永續社、陽明綠色創客社等大學社團,共同發起台灣版本的Fridays for Future活動,希望在當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不可逆趨勢之下,呼籲政府與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全球暖化對於我們這座島嶼的影響。
See more
文學是什麼?台灣文學又是什麼?本集節目邀請國立台灣文學館蘇碩斌館長,介紹何謂台灣文學?說明何以台灣文學存在豐富、辯證的多元性。
蘇老師從文學館在台南市的位置出發,談台南的歷史沿革,也談館舍的建築風格。最重要的是,結合文學與美食的在地導覽,果真是只有老台南人才能勝任的超級任務。
「越在地,越國際」位於台南的台灣文學館,與全台灣各地25個文學館舍共組「文學館家族」,更串連了7條文學走讀路線。未來更將進一步與國際交流,與科技接軌,讓台灣文學在新的資訊時代中找到創生的契機。
See more
本集節目透過討論《暴政》這一本書籍,思索 關於民主防衛的危機與可能性。特別邀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分享他為何特別推薦這本因為川普當選而產生的小書。
對於作者提摩希・史奈德的焦慮,葉浩老師認為:雖然乍看之下只是一本20篇短文的著作,背後卻是作者數十年來從事歷史研究的心得,是見微知著的有力之作。書中不僅介紹了何謂「平庸的邪惡」,也對於世界目前「狂熱化」的現象有所反省。
葉浩老師認為:「平庸的邪惡」一方面反應平庸者完全不思考、「奉公守法」的行為;另一方面,獨裁者會透過各種方法瓦解人們之間的連結。在這個「亂世」,政治學者應該也要和歷史學者一樣,透過書寫、對話,用自己的專頁來遏止「暴政」的發生與蔓延。
See more
對於台灣來說,「自由」是一個矛盾也曖昧的詞彙,從過去的「自由中國」到現在的「民主台灣」,這座島嶼始終沒有放棄對於自由的思索與追求。本集節目邀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從個人生命的「質問」出發,談他如何在英國認識歷史方法、自由主義與「異國」美食。
葉浩老師提醒:自由在英國、法國與德國其實具備不同的意義。而在介紹《以撒・柏林》這本著作時,他也提到透過所謂「消極的自由」(即捍衛不被干預的自由)與「積極的自由」(即從約束中得到解放),其實具備不同的意涵。事實上,自由的社會也可能會朝向不自由的情況發展,「主張自由,卻可能將人帶向奴役」,無疑是對當前台灣乃至於東亞社會一響警鐘。
See more
美中貿易衝突是今年、甚至可以說是半世紀以來美、中關係的一個重大的轉折。「世界大國民-公民新視界」邀請獨立作家余杰,就美中貿易衝突主因,以及對於習近平、中國社會、香港與台灣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看法。
余杰認為: 美國與西方社會原先所期待的「經濟發展促成中國民主轉型」的期待並沒有成真。預期與現實的落差,終於導致美國與中國之間全面性的矛盾。我們要留意的是,美中衝突不只是關稅,更是經濟、產業生產鏈的重組。中國過去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開始鬆動,甚至可能改變過去影響東亞、國際甚深的「中國因素」。
本次因為美國、中國而起的世界大風雲,特別是擺盪在中國因素下的台灣,如何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中找到平衡,值得我們持續來關心。
See more
語文是教育的核心課程。隨著時代演進,語文教育的內容也日益演進,教育部審定的108年課綱實施在即,台灣的語文教育也進入新的階段。本集節目邀請文創產業總監劉定綱,討論108年課綱對於台灣新世代語文能力的培養與影響。
有別於以往以文學史、文化認同為主軸的語文教材,108年課綱開放選文上的彈性,讓出版社可以就生命主題出發,逐步培養學子的感知與能力。背誦與記憶不再是教學的重點,感知、表達與運用,才是未來語文教育所希望培養的核心能力。
未來,新的語文課程能不能讓青年世代擁有新的能力,與新的時代、產業與趨勢接軌?透過本集節目,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See more
本集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吳叡人副研究員,從個人的學思歷程分享他是如何產生反抗意識、認識台灣,乃至於從另一種「高度」觀看、重新將台灣放置在世界的過程。
吳叡人是台灣少數重要且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學者之一,事實上,他從高中、大學開始就積極地與當時保守封閉的校方周旋。關於台灣,他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談他是如何地從情感上的再發現台灣,乃至於進一步從政治、學術等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台灣。
他說:從學術上發現台灣,歷經的是長年、三層的苦鬥。不僅需要讓歐美既有的學術體制理解台灣的特殊性,更需要跨學科、跨語言的苦讀,才能讓知識與現實產生有機的連結。
芝加哥大學的訓練,讓他一直以世界史的視野,理解台灣在追求解放過程中的複雜。不同且複數的核心、邊陲關係,使他不僅關注台灣,也同樣注視朝鮮、琉球以及香港。這是一集由個人生命經驗延伸至台灣學研究的精彩節目,歡迎你收聽。
See more
本集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吳介民副研究員,繼續和大家談談「中國因素」是什麼?怎麼崛起?而台商又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自返回清華大學任教開始,吳介民老師持續地關注中國,更發現了中國介入台灣社會、發揮影響力的「中國因素」。他直言,2017年的《吊燈裡的巨蟒》雖然涵括教育、宗教、旅遊、媒體等面向,但近年來情況持續惡化,幾乎已可以再出一本論文集來討論。
事實上,中國鋭實力的擴張並不僅止台灣,澳洲、歐洲與美國等國際社會同樣也開始關注當前對於民主社會所存在的威脅。吳介民提醒:過去中國經濟的崛起,所謂的「廣州模式」,台商與中國官方的互相合作,是不能忽視的關鍵。而這個過去透過「公民身份差序」所造成的制度性剝削,也就讓中國面對中美貿易衝突的同時,一併承受社會可能無力轉型的苦果。
See more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的經濟成長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同時也成為了近年來直接影響世界的「鋭實力」。本集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吳介民副研究員,從他個人參與野百合運動、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乃至於至中國進行田野調查的經歷,談他25年來對於中國的觀察與思索。
吳介民指出:90年代在中國的田野經驗,讓他不僅認識第一代的台商、台幹,更接觸了中國地方官員,以及 廣大的民工,這些經驗都讓他對中國有更多的思考。2010年時,因為寄望於中國在經濟發展後的改革開放,發表了〈第三種中國想像〉,希望促成台灣與中國民間社會的認識與交流。然而近年來在極權擴張的情況下,公民社會的日益受到威脅,進而也讓「中國因素」從本來中性的詞彙,朝負面的方向改變。
See more
網際網路的發達,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心情、生活,甚至在得到網友的共鳴之後,成為「暢銷作家」。《做工的人》是2017年重要的一部文學作品,不因為他的銷量,而是他的內容,恰好就是描述近二十年來房地產蓬勃發展的「無名」「黑手」——建築工人。
本集邀請作家林立青,從自己的閱讀經驗出發,提醒大家「閒暇」時間之於青少年階段的重要性。另外,他也和我們分享關於兩大藥酒廠商的廣告策略「我懂你」、「你好棒」,何以如此打動人心、歷久不衰的原因。
他也提醒我們,書寫的機會稍縱即逝。透過對於社會的關懷與書寫,也讓他對於公益團體、公權力有不一樣的感受,雖然成為一位「暢銷」作家以後,相當程度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也多了一些不同的選擇,但是,他還是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筆,讓大家看見這個社會中許多努力的、做工的人。
See more
「百分之百的自由」究竟是什麼?本集節目透過鄭南榕先生(1947-1989)的生平,以及鄭南榕基金會這幾年在出版與行動等方面的嘗試,一起來討論人權議題的藝術轉型。
出生於二二八事件爆發當年的鄭南榕先生,是思想與行動的先驅者。在他短暫但精彩的生命當中,不僅發行了《自由時代》系列雜誌,更組織了519反戒嚴綠色行動、228和平日促進會與新國家運動等。目前雜誌社原址已經改建為紀念館,保留了當時自焚的現場, 以及相關史料。
近年來鄭南榕基金會也積極地嘗試轉型與突破,除了原有的紀錄片以外,也與出版社合作,就鄭南榕生前關心的三項主題,出版《百分百自由教戰手冊》、《名單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這裡不是一條船》等書籍;2019年嘗試以活動推動小額募款,在全台各地串連、舉辦「自由之路藝術節」,讓更多地方的朋友可以一起直接參與、認識人權與自由的價值。
以台北市來說,包括鄭南榕基金會、陳文成基金會,以及景美白色恐怖紀念園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馬場町紀念公園、六張犁墓園等,已經組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權踏查(小旅行)路線,倘若你也是關心人權議題的朋友,可以在未來找個時間造訪上述景點,再次走踏台灣的人權路。
See more
作為一位女性,更是一位紀錄片導演,陳麗貴導演選擇旁人覺得較為嚴肅的題材,親近島嶼的歷史,留下珍貴的紀念。她在本集節目中,回憶自己如何在美國「重新」認識自己不知道的台灣歷史,更在回到台灣以後,從環保運動、女性運動、弱勢團體的主題,逐漸開始關心台灣的黨外民主運動。
在討論《青春祭:綠洲山莊的故事》與《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援紀錄》時,她提到自己在拍攝這些影像時,才真正了解與認識自己同樣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舅舅。另外,她也在拍攝關於梅心怡、三宅清子、謝秀美、艾琳達等過去積極參與政治犯救援的人權工作者時,説:「他們就好像是一群勇敢的羊,面對惡狼,卻毫無畏懼地,一次又一次地試探。」
陳麗貴導演用她女性特有的觀點,不僅豐富了紀錄片的內涵,更讓白色恐怖議題的嚴峻、冷酷,添加柔軟與溫暖的視角,值得您收聽。
See more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衝突,高度影響了國際、東亞與台灣的局勢,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措施所造成的經貿失衡,致使美國重新調整原先希望透過經濟改革改變中國政治的理想期待。
本集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吳叡人副研究員,分析美、中準冷戰結構下,台灣在美國印太戰略中存在的機會與威脅。當台灣被納入美國「軍事同盟」一員之際,也幾乎預告了台灣「重返」國際社會。然而,處在大國夾縫中的台灣仍然需要謹慎,在強化、調整本國經濟體質的同時,也要避免刺激中國,成為習近平政權轉移內部矛盾的藉口。
吳叡人認為:目前台灣處於「國際局勢大好,國內局勢大亂」的狀態,「國際因素」幫助了執政黨,但另一方面,自去年開始的「民粹浪潮」也擾亂了大選的態勢。中國因素的滲透與介入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執政黨本身團結與否,才是關鍵性的影響。
至於最近香港社會因為「反送中」導致的街頭抗爭,吳叡人認為:香港官僚的過度「表示忠誠」,是本次事件的主因。然而此例一開,一方面等於讓在香港的外國商人成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香港的新世代在這次行動中,重新連結「雨傘世代」,變成一種公民抗命的「再團結」;香港現況也已然使「保衛台灣主權」成為了明年台灣總統及國會大選的主軸。
See more
Taiwan can help,是今年「台灣世衛行動團」響亮又好記的口號。延續上集節目的討論,我們邀請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執行長林世嘉和我們談,今年「台灣世衛行動團」的行動策略,以及20多年來遊說運動的成果與展望。
首先,Taiwan can help這句口號強調的是,台灣不僅擁有加入國際社會的權益,更有幫助世界的能力。今年「台灣世衛行動團」在日內瓦不僅召開國際記者會、舉辦遊行、發送傳單以外,更透過展覽、活動、廣告文宣等,讓與會各國可以看見台 灣的存在。
林世嘉認為:這樣的成果當然與多年以來,台灣醫界聯盟積極讓WHO成為我國外交使館年度工作考核的KPI有關;另一方面,我國友邦與世界各國今年也更積極表態,當然也受到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態度所影響。過去台灣醫界聯盟在文官體系中發起的讀書會,已發揮組織培力的具體功效,今年也將把過去發起重返WHO運動的過程整理成冊,留作紀念。
我們相信,雖然台灣目前在國際上是一個存在又不被承認的存在。但是只要我們貢獻所能、廣結善緣,就一定會有重返世界舞台的一天。
See more
中華民國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創始會員,卻從1972年起就無法參與WHO的相關活動。本集邀請多年來積極參與台灣重返WHO行動的林世嘉,與我們一同回顧台灣多年來爭取重返世界衛生組織的過程。
關於這個自1995年由民間開始發起的遊說活動,林世嘉認為:台灣擁有為數頗多、優秀的醫療、公衛人才,以及因為被屏除在WHO所造成的防疫訊息缺口,是之所以想要重返世界衛生組織的最大動力。
回顧20多年來國內與國際遊說發生的種種,林世嘉提醒:爭取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過程,其實就是國際外交的延伸與縮影。台灣在醫療科技與衛生政策的成果有目共睹,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不僅是保障台灣民眾的權益,更可以發揮台灣人熱情與知識,為國際醫療、衛生做出貢獻。
See more
201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三十週年。「世界大國民-公民新視界」節目首播,特別邀請中國民運人士、知名作家余杰,與我們談談這起影響中國政治、社會與中國知識份子極為巨大的「歷史事件」。
六四天安門事件並非一起暴動,而是民眾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對於政治與社會現況的期待。國家暴力鎮壓了人民的請願,造成受難者與受難者 家屬的傷痕。民主的火苗雖然在經濟發展與網際網路的發達中延燒,但體制內改革者的出局,終究造就中國知識份子的集體流亡。
本集節目除了討論六四天安門事件與後來中國人權運動的發展,也將更進一步思索:台灣可以在當前中國、港澳日益緊縮的言論空間中,扮演什麼樣更積極的角色。
Se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