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道口,曾经有个地方叫706,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关于706的故事。706现在仍然存在,但那个属于五道口的、北京本部的706,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2020年底,记得还是在706本部过年,有人唱起《国际歌》,有人说,操蛋的2019年终于过去了。旁边的人调侃,这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是在一种沮丧后的彼此激励中,抵达了2020,说好要在下一年年底,继续在故地重逢。2020年,新冠疫情,706北京本部关了,自己也经历了搬家、更换城市等变动。昨晚和朋友说,敏感的人在分别时,特别容易在乎,因为他知道,无论他们多么承诺彼此,这可能都是人生最后一次见面了。如今时过境迁,自己已经在新的地方生活半年,706没了本部,但又在南方有了自己新的据点。生活很多变数,但好在动荡之中,还有新的希望。这一期,我们回顾706北京本部的岁月,不只是为了唱一首公共空间消亡的挽歌,也是为了给逝去的历史,留下一份参与者的见证。本期主播:宗城时间轴:01:52 我是怎么知道706青年空间的05:56 706青年空间的空间构造07:36 706的前身10:14 706崛起的背景是中国公共讨论相对自由的一段时间13:16 706的第一次关门危机15:14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自我和世界的。”16:39 706到底是不是一个乌托邦20:32 706参与者的大致构成23:00 生活实验室的理念和实践过程中的困境25:47 许多住客辛苦工作后回到住房,并不那么想“自治”28:10 706选址在五道口的原因32:58 706看起来理想主义,实际管理起来又充满着重复和琐碎的事务34:17 706本部一半空间被收回的那个夜晚40:00 本部关门了,但706的故事还在延续音乐开场曲:仁科《我们,你们,他们》片尾曲:鲍勃·迪伦《One More Cup of Coffee》文字:宗城剪辑:赖勇视觉:朵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6/22/2021 • 45 minutes, 26 seconds
席地闲聊:乡村是反抗城市内卷生活的解药吗?
本期播客是一期热点议题讨论。我们从“放宽生育三胎”的政策说起,讨论这一政策的具体喊话人群、可能的影响,以及身边朋友为什么对它反映激烈的原因。在这一代女性经济负担沉重的情况下,计划性指令般的放宽生育,给予经济补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刺激女性的生育动力?当代都市女性恐婚恐育的背后,除了经济压力,也跟职场上明显的性别歧视、用工单位对怀孕或潜在怀孕女性的冷漠有关,焉论沉重的房价压力、教育压力,以及在“鸡娃”话题裹挟之下,被迫让孩子提前内卷,所导致的父母和孩子的双重疲惫。由此可见,生育衰弱背后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那么应对结构性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又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在度过了限制生育的计划生育时代后,又能在新时期保有多大程度的生育/不生育的自由?本期节目,我们还会聊到与“身尚平”和“乡村低欲望生活”有关的话题。身尚平只是一种情绪抒发,还是具有政治潜能的集体行动?在佛系、摸鱼、身尚平等热词背后,这一代青年为什么厌倦了努力奋斗的叙事?而在今天,当低欲望成了舆论场的常见词汇,中国青年的低欲望和日本语境里的低欲望,又有什么不同?或许,没有令人倦怠的现代化生活,身尚平就不会成为一个引起巨大反响的公共话题,无论是身尚平,还是去往乡村,都是对内卷化竞争、改变命运无门的应激性反应。但是依然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思索。在中国,乡村是一个内部差异巨大的词汇,除了“田园牧歌”和“残酷底层”这两种常见叙述,在中国广大的、普遍的乡村是怎样的?被城市中产、资本话语建构的乡村,除了符合“田园牧歌”的传统,在今天又暗和着怎样的需求?为什么说其实村民也在运用“田园牧歌”在一套叙事?当城市中产书写着桃源梦,以回归田园作为所谓的反抗时,觉醒的农村女人却渴望逃离农村。当今天的资本流行生产美好的乡村图景,我们同样要正视大部分乡村的贫困、麻木、性别歧视与远不如城市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那些在乡村中受到欺辱的人,不该被淹没在田园牧歌的抒情之中。【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夏周:偶尔写点文字的人【本期嘉宾】肖瑶:职业记者,隐藏小说写作者。关注青年、城乡议题,实地走访过多个村庄。00:32 鼓励生育三胎这个政策,对话的人群究竟是谁;01:37 在田园牧歌的滤镜之外,更普遍的中国乡村存在哪些复杂之处;07:73 鼓励生育的政策可能产生哪些连锁反应;19:09 县城女性的生育观;19:50 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存在话语割裂;27:37 大部分普通人连退出系统的本钱都没有;28:30 留在大城市的理由之一:回到小城市,担心更加麻木和虚无;30:00 身尚平是当代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2:56 “我不相信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了”;40:00 乡村低欲望叙事是如何被资本收编的;45:27 村民为了抬高收入,也可能拥抱美化乡村的叙事,纯粹批判也存在问题;48:12 能够利用电商、带货直播致富的村民其实不多,乡村和乡村之间差异巨大;59:56 顾湘《赵桥村》,消解浪漫的乡村书写,平实地记录在地的劳作生活;1:18:00 我们不想录了,于是决定身尚平。【本期配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后期剪辑】Charlene【页面文案】宗城【封面设计】朵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6/16/2021 • 1 hour, 18 minutes, 18 seconds
对谈译者徐迟:塞巴尔德的小说与文学翻译 | 席地而坐Vol.17
《眩晕》是德国文学大师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在今年迎来了国内的首次出版。本期席地而坐,我们邀请到《眩晕》的译者徐迟,同我们一起聊聊《眩晕》、德语文学以及文学翻译等话题。对于许多国内读者而言,塞巴尔德这个名字或许还比较陌生。在徐迟的眼中,塞巴尔德是“忧郁的亚寒带”,如“土星”般凝重、幽冷而致密,其开创的独特而迷人的文体,引领读者走入一座座令人眩晕的迷宫。而迷宫的各条小径,隐秘地连通着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从本雅明、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瓦尔泽到波拉尼奥,我们可以在其大洋底部发掘出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巴尔德作品的开创性与互文性,足以证明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而在今天,我们为什么重读塞巴尔德?作为德国战后的一代,他背负着父辈沉重的历史,以异于主流学界的姿态,向狂热与专制投去警惕的目光。对人群的疏远、对祖国的游离,是他不安定与焦灼情绪的来源。塞巴尔德在灾后余烬与历史废墟之中冷冽地穿行,但他述说的,未必是远方的历史。【本期主持】宗城: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人【本期嘉宾】徐迟:《眩晕》译者02:03 塞巴尔德的四个关键词:忧郁、客居感、毁灭痴迷与学者气质13:43 战后德国的罪行反思,塞巴尔德的焦虑与无所适从17:50 塞巴尔德的腔调:“土星”式的庄重笔法与英国式幽默24:59 作为半自传体小说的《眩晕》:在《归乡》章节中发现写作者自身的线索31:14 徐迟谈与《眩晕》的结缘,以及翻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34:25 塞巴尔德身后的一系列作家:本雅明、纳博科夫与瓦尔泽51:50 塞巴尔德的文学创作脉络,以及对于初读者的入门书目推荐56:17《奥斯特里茨》何以成为其“集大成之作”:作品的轰动效应不是文学本身所决定的59:17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重读塞巴尔德:狂热与危险从未远去66:40 从诗歌到小说,德语作家及作品推荐【本期书单】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眩晕》《移民》《土星之环》《奥斯特里茨》《借寓乡间别墅》(《孤独的行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普宁》《微暗的火》《透明》《说吧,记忆》让·埃默里:《罪与罚的彼岸》罗伯特·瓦尔泽:《诗集》《玫瑰》《散步》《诗人的生活》等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罗贝托·波拉尼奥:《重返暗夜》《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托马斯·伯恩哈德:《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历代大师》《我的文学奖》《伐木》《英雄广场》等托马斯·布朗:《居鲁士花园》普里莫·莱维:《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徐迟推荐的德语作家与作品】诗人: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拉斯卡·许勒、贝恩、海姆、艾兴格尔、艾希、恩岑斯伯格、Kirsch、Bobrowski、英格伯格·巴赫曼、Friedericke Mayroecker、Michael Krueger、Jan Wagner小说家:Herta Mueller《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唤秋千》Josef Winkler《人子》《苦橙墓园》《静物》Terezia Mora《庞然大物》《日日夜夜》《外星人之恋》【本期配乐】片头:The Caretaker《Increasingly Absorbed In His Own World》结尾:The Caretaker《When The Dog Days Were Drawing To An End》剪辑:朱丽婷校对:渠源、小术文案:艾雯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6/3/2021 • 1 hour, 14 minutes
这一届文科生为什么会感到集体幻灭?|席地而坐Vol.16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从热议的“文科无用论”出发,来思考在今天,嘲讽文科为什么成了一种潮流?在对这种文科的轻慢背后,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文科教育。在节目最开始,我们从谷雨记者张月采访刘擎的一篇特稿说起。刘擎是一位温和的哲学教授,但在15岁时候,正在读化学工程专业的刘擎还会对文科存有偏见。那时候的他成绩极好,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在后来,他推翻了自己对文科的判断。反观今天,嘲讽文科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读文科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智力不行、能力不行,或者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大,这背后蕴含着理性崇拜和技术崇拜那么如果继续深挖,嘲讽文科成为时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理性和技术的盲目崇拜又可能有哪些危险的后果?本期播客中,宗城和鹏远老师分别谈到自己的所学专业、文科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以及文科地位下降背后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原因。【本期主持】赵一静:青年纪录片打工人【本期嘉宾】徐鹏远:《燕京书评》记者和编辑宗城: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者。01:46 徐鹏远、宗城谈文科对自己思维处事方式的影响13:46 宗城谈国外的文科划分——“博雅教育”14:47 徐鹏远细谈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科和工科的区别及划分标准19:19 宗城从前苏联话语分析文科歧视的原因27:50 宗城谈舆论对理科的成见,如钢铁直男等32:52 徐鹏远谈文科性质工作岗位的对位问题——上手容易精通难37:50 宗城谈不同时代人群对文科认知的变化42:56 徐鹏远探讨文科偏见成为热点话题的原因——主流价值的影响59:23 宗城从西方历次大屠杀谈理性计算的危害本期书单:曹雪芹:《红楼梦》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法里德·扎卡里亚:《为人文教育辩护》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理群:《致青年朋友们》本期音乐:Stacey Kent《The Summer We Crossed Europe In The Rain》文案:小术、宗城剪辑:小琦校对:渠源、黄璐、宗城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节育环,一个老一辈很少说到、年轻人很少听到的词,正乘着女性主义的东风赶回到公共讨论当中。母亲节前夕,我们也邀请到《真实故事计划》记者、《带妈妈去取节育环》一文的作者杨柳,来聊一聊关于节育环的故事和思考。在过去计生政策的高压之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佩戴节育环的女性多达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然而大多数的她们对那块嵌入到自己体内的金属环却知之甚少。另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1980年往后38年里,全国共实施了节育器放置手术3.46亿次,而取出手术则只有1.06亿次。这意味着,可能还有很多过期的节育环滞留在上一代女性的体内。杨柳也在报道的采写过程中发现,很多妈妈并不愿意谈论节育环及类似的身体话题。在对谈中,我们还聊到羞于谈论性、生育有关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遮蔽了女性真实的感受和经验,也剥夺了女性准确描述自己身体经验的语言。杨柳举例道,很多妈妈轻描淡写地对她说,节育环没什么可聊,或者取环的过程并不痛苦,但在细聊后发现,一些妈妈戴环、取环的过程并非不痛,而是将疼痛视为女性必将承受的一部分,默默忍受下来。因此妈妈在谈论节育环时会采取两套语言,一套是在社会文化的浸染下,无意识地按照主流话语的表述来塑造自我的经验。但在更深入、持久的聊天中,就会有更私人的经历和见解冒出来。为何上一辈的女性对自己的身体经验讳莫如深?是什么导致了节育环的普遍滞留?节育环对一个母亲意味着解放还是负担?城乡差异在节育一环上如何体现?关于生育,存在一套共同的不言自明的女性经验吗?通过节育环补课的年轻人又如何看待妈妈、生育、历史与未来?本期节目,我们和杨柳一起,来聊聊母亲节,与母亲有关的历史和记忆。【本期主持】夏周,一个主持,偶尔写点什么宗城,青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本期嘉宾】《真实故事计划》记者,杨柳02:23 杨柳一度想放弃节育环的选题07:25 年轻女孩愿意和杨柳分享自己陪母亲取环的经历15:11 作为男生,宗城如何和妈妈聊起节育环?20:57 女性习惯对和身体有关的私密话题三缄其口25:22 很多母亲佩戴过节育环,却对它缺乏了解28:15 节育环是计划生育年代最为「理想」的避孕措施33:31 在一定程度上,节育环其实也将母亲从“意外怀孕”的风险中解放出来37:31 母职压力伴随了很多女性的一生47:00 男性对分娩之痛缺乏想象49:28 杨柳、夏周对婚育的个人观点52:45 女性内部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身体经验【后期剪辑】慕【本期配乐】Pinchas Zukerman / Marc Neikrug《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E Minor, K. 304:II. Tempo di menuetto》
席地而坐新一期,我们继续跟吴琦、宗城聊天,从文学杂志聊到了这个时代创作者的实践与反思。在本期分享中,吴琦围绕着《把自己作为方法》,以及他对采访、写作等知识生产的实践,谈论了他对知识分子、公共写作、对话方式等问题的思考。《把自己作为方法》似乎成为了一种号召式的存在,公众开始越发开始意识到知识分子走向实践的必要性。但,这一“号召”是否值得二次反思?重重矛盾之中,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实践和创作可以分割吗?处于实践和创作交汇点的杂志,该怎样更好地当前社会发生联系?和项飙对谈是一种什么体验?回顾访谈过程,吴琦解释了自己当时的种种考虑。同时,吴琦谈及了一些关于自身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自己的双重身份、为什么要做播客、为何选择留在传媒行业等。宗城也分享了自己的播客实践经历,以及他对于杂志和青年对话空间的感知。【本期主持】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本期嘉宾】吴琦,《单读》杂志主编宗城,「席地而坐」常驻嘉宾,青年写作者07:19 吴琦谈创作和实践的关系:在“专业性”和“接地气”之间,知识分子的左右为难15:52 宗城:论辩和“新奇”是杂志自我革新的重要武器20:54 好的作品就像疫苗:吴琦谈文学杂志如何抵达读者28:00 吴琦回应提问:如何处理自己编辑和创作者的二元身份?33:58 吴琦再忆对谈项飙:回避碰撞是为了彻底释放对谈者的思想水域42:44 吴琦谈为何做播客:把播客作为备忘工具,让文学和新闻混合出一条新轨道52:48 宗城分享做播客的心得:构建真正的实践共同体,以及在实践中的种种困扰、对播客前景的思考等1:05:47 吴琦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在“夕阳产业”坚守自我乐趣,不做主动缴械的人1:17:48 宗城和吴琦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杂志记忆和互联网记忆,以及706等青年自组织【本期提到的书籍、杂志】中文杂志:《新青年》《每周评论》《读书》《萌芽》等外语杂志:《小评论》其他书籍:金特《冬民》胡波《大象席地而坐》彭剑斌《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雷蒙·阿隆《介入的旁观者》肖斯塔科维奇《见证》贝内特·塞尔夫《我的兰登书屋》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本期配乐】Run Of The Mill - George HarrisonSitting Here In Silence (On My Own) - Oasis【后期剪辑】空心菜【页面文案】严艾雯【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Xiao,宗城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到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到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4/11/2021 • 1 hour, 27 minutes, 48 seconds
对谈《单读》主编吴琦(上):我警惕那些理所当然的干净 | 席地而坐vol.9
在「席地而坐」的第9期,我们邀请到《单读》主编吴琦、常驻嘉宾宗城,聊聊文学杂志的自我革新、《把自己作为方法》,以及写作、知识分子、公共议题等一系列问题。从百年前的《新青年》到现在的《单读》等,中国的杂志经历了百年的激荡,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吴琦从《争夺记忆》谈起,聊到与杂志,与《单读》,与自己有关的所思所想。国内外作者选题为什么有差异?对素人作家的发掘存在什么问题?《单读》是如何进行从非虚构到虚构的转变?工作上接受批评的意识有多么重要?他也放眼世界,聊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深有启发的国内外杂志,和对国内杂志的遗憾之处等等。宗城也深入剖析了文学刊物中的症结,和文化圈对类型文学的刻板印象。他也以《把自己作为方法》为例,讲到文学的“接地气”对读者的吸引力。最后他对比《新青年》,洞见到了百年来杂志功能的转变。【本期主持】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本期嘉宾】吴琦,《单读》杂志主编宗城,人类观察员,赛博朋克地下党员04:30 吴琦从《争夺记忆》的诞生谈起09:16 公共性和私人性——吴琦谈国内外作家在选题上的差异11:16 吴琦谈发掘知识分子以外的写作者14:31 宗城谈文学中生命经验带来的力量感19:43 吴琦谈《单读》从非虚构到虚构的两个转折26:07 吴琦聊与罗丹妮老师的分工,及《单读》今年的选题31:20 吴琦聊给予自己启发与鼓励的杂志39:22 吴琦谈对国内杂志的遗憾:稀缺的交锋感44:20 宗城剖析文学刊物、文学类型中的症结:生存,尺度,成见53:44 吴琦谈自己对批评的接纳,及如何对青年读者产生更多实质影响01:05:28 宗城谈文学中亲和力的重要性,及刊物已成为行动的记录者而非发起者【本期提到的书籍、杂志】中文杂志:《天南》《独唱团》《正午故事》等外语杂志:《n+1》《Gutter》书籍:《争夺记忆》《走出孤岛》《扫地出门》《单身女性的时代》《把自己作为方法》【音乐】 Ben E. King《Stand By Me》五条人《深圳的街头》【后期剪辑】赖勇【页面文案】黄璐【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Xiao,宗城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4/5/2021 • 1 hour, 13 minutes, 36 seconds
对谈慕明、双翅目:投稿、改稿与科幻写作的现状 | 席地而坐vol.8
上一期,我们邀请了青年作家双翅目、慕明,与常驻嘉宾宗城一起对谈了关于推想小说的种种方法与体悟。接下来的分享从文学与生命的关系切入,嘉宾们认同生命是文学亘古的核心议题,宗城提出,在一种极致的文学作品里,知识与生命也不是一个割裂的关系,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科幻的核心表达有哪些不同?慕明提出了中美不同文化土壤所承载的不同客体,双翅目则补充诠释,在创作层面上,中国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仍然缺乏深耕细作的习惯,我们需要警惕这种“短平快”的创作路径。对谈还着重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作家为例,具体阐述了“火焰型”与“晶体型”写作的关系与区别;分享了在同人写作方面的经验与感悟,深入探讨了推想类文学之于今日社会的价值与必要性。【本期主持】赵一静,一个幕后的幽灵【本期嘉宾】双翅目,科幻作者,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出版作品有《公鸡王子》慕明,科幻作者/程序员,以小说搭桥,作品集《宛转环》筹备中宗城,打酱油的00:29 关于生命与文学的关系——慕明:文学是帮助理解生命的,但在另一个层面上,生命是与社会相关的;双翅目:我们今天讲推想小说的目的,其实是回归我们最早的关于生命的传统。05:02 关于《刺杀小说家》的改编与中国的科幻影视——宗城:其实中国实际上也还处在一个赶路的过程,大部分是不得不靠模仿跟借鉴别人的尝试去推动的。14:40 关于中美科幻里对“核心家庭”的叙事——双翅目:中国的核心家庭差序格局,稳定程度甚至可能大于美国的家庭,但从工业体系和创作层面而言,大家其实在创作层面上是没有一个深耕细作的习惯,都求短平快。19:02 慕明:专业知识也许是大家对科幻小说的一个误解,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经验。22:55 双翅目:写人物可以去看一些长的作品,比如特稿。24:50 慕明:同人人设可以用现在的idol来理解。30:10 双翅目:大部分优秀的类型小说本质都是在讲生命的,但生命它也是跟社会相关的。33:05 宗城:有时候道具比议论更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状态,不仅是物质上的道具,也包括语言上的道具。43:14 双翅目:通过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作家,论述科幻小说的难读程度,极大依赖于读者个人的知识结构。49:32 慕明:分别阐释火焰型和晶体型的写作。 *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中国文学:《小行星掉在下午》《人间词话》《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外国文学:《变形记》《24个比利》《卡拉马佐夫兄弟》《魔戒》《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宗教大法官》《阿莱夫》《巴别图书馆》《索拉里斯星》《太空歌剧》杂志:《纽约客》电影:《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2001银翼杀手》《太空漫游》【本期使用的音乐】Jefferson Airplane《White Rabbit》The Holy Modal Rounders《If You Want To Be a Bird》【后期剪辑】空心菜【页面文案】肖瑶【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于同、晓桐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我们或在下一期进行回应。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3/29/2021 • 1 hour, 13 minutes, 8 seconds
对谈慕明、双翅目:当代小说还能有怎样的玩法?| 席地而坐vol.7
何谓推想小说,当代文学又如何把推想作为一种方法?在「席地而坐」的第七期,我们邀请到青年作家双翅目、慕明,常驻嘉宾宗城,一起从具体案例出发,对谈推想小说。在这次分享中,宗城提出两个核心问题:“科幻”文体为何遇到危机?对此,作为方法的“推想”又如何回应?双翅目认为,真正好的幻想小说并非“点子文学”,而是要有较完整的推演,包括技术、社会、人性等层面。慕明则诠释了“science”和“fiction”的流动性概念,并说明小说中思想体系的重要性。此外,双翅目和慕明也聊了聊她们与科幻的故事,并且围绕着科幻写作的平台、资源、个人经验以及这一代写作者关心的议题,进行了补充讨论。【本期主持】赵一静,一个幕后的幽灵【本期嘉宾】双翅目,科幻作者,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出版作品有《公鸡王子》慕明,科幻作者/程序员,以小说搭桥,作品集《宛转环》筹备中宗城,打酱油的01:32 宗城提问:“科幻”文体为何遇到危机?对此,“推想”又如何回应?03:40 双翅目:真正好的幻想小说要有推想性,而非“点子文学”14:18 慕明谈“science”和“fiction”的概念,以及小说中内在思想性的重要性36:22 双翅目谈当今时代对推想小说的挑战47:24 慕明、双翅目对国内科幻写作现状的科普01:04:13 宗城追问嘉宾:(1)文学如何在市场和深度之间取得平衡?(2)在当下的类型和纯文学二分下,创作是否会被局限?01:05:54 双翅目回应01:12:19 慕明回应01:24:17 双翅目谈起自己与科幻结缘的故事01:25:52 主持人提问:你们这代的写作者比上一代更关心什么问题?01:26:12 慕明回应01:32:35 双翅目回应01:32:35 慕明补充短平快的文学平台和资源,以及写作经验*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中国文学:《三体》《左传》《公鸡王子》《宛转环》《沙与星》《铸剑》《朝闻道》《诡秘之主》《杀破狼》《残次品》《小行星掉在下午》《夜晚的潜水艇》外国文学:《弗兰肯斯坦》《莫洛博士岛》《格列佛游记》《使女的故事》《1984》《荷马史诗》《在其他的世界》《变化的位面》《黑暗的左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我这样的机器》《玻璃球游戏》《浮士德博士》《梦游人》《冰与火之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哈扎尔词典》《恶棍列传》《气球上的星期五》《海底两万里》《银河帝国》《机器人大师》《银河系漫游指南》《山月记》《卡拉马佐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科学史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电影:《信条》《魔戒三部曲》《降临》《三体》学术、科普著作:《批评的解剖》《语言与沉默》《千面英雄》《人工智能的未来》《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果壳中的宇宙》《时间简史》杂志:《中华文学选刊》《收获》《花城》《特区文学》《科幻世界》写作课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讲创意写作》《讲故事的艺术》【本期使用的音乐】Main Theme IV - The Sacrifice,梅林茂白日做梦有理,徐锋La Donna Romantica,Ennio Morricone【后期剪辑】赖勇【页面文案】黄璐【封面设计】野生朵【文字校对】于同、晓桐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在度过疫情时期的第一个跨年夜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线上讨论会,决定在新年成立属于自己的播客,并将播客和线上对谈的栏目名字同步,最后在两轮投票后,选用了「席地而坐」这个名字。这是一档接地气的文化沙龙,我们渴望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分享自己对公共议题的看法,把有趣而不乏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读者。在「席地而坐」的第二期,我们邀请到旅行写作者刘子超、《新周刊》记者赵景宜,对谈非虚构写作中的旅行写作。旅行与旅游并不相同,旅行写作需要用探索和发现的眼光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不只是浮光掠影的扫视。刘子超在辞职前曾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所以在旅行的时候,尤其是想写东西的时候,他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出发。围绕着自己的作品《失落的卫星》,刘子超提到:旅行写作是你日常积累的结果,对一个地方的大致看法,你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切入,这种问题意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接着子超的观点,另一位嘉宾赵景宜围绕何伟的写作,认为好的非虚构写作就像投一个降落伞到一个地方去了解当地的人;同时好的非虚构写作者,应该是非常注重自身经验,并且知道自身经验有什么公共性,然后把它疏解出来的人。对谈最后,两位嘉宾分别提供了自己的书单,以及对新人写作者的一些建议。采访者宗城对大家的建议做了三点总结:第一,写作需要带有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第二,写作时要考虑你的结构是什么、主线是什么,最好通过当下读者能够贴近的一个角度去切入;第三,持续不断地进行阅读和文字训练,并把这种训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它。 【本期主持】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微博@阁楼上的宗城【本期嘉宾】刘子超,旅行写作者,著有《失落的卫星》《沿着季风的方向》《午夜降临前抵达》赵景宜,《新周刊》记者,考古系肄业生,本帮菜爱好者 01:19 成为作家,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力点03:12 旅行写作是一个新的突破点14:25 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写作16:20 刘子超:理解中亚的角度有很多,《失落的卫星》选择放在苏联解体和一带一路开始这三十年之间的历史中去呈现20:46 赵景宜分享自己在台湾、厦门等地的奇妙体验33:50 刘子超谈《下沉年代》的写法40:00 赵景宜分享自己的私人书单45:30 普京:“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52:30 保罗·索鲁、奈保尔等作家会相隔二三十年,对昔日写作的地方进行回眸,观察这片土地的变化01:24:25 契诃夫的《牵小狗的女人》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非虚构写作:乔治·帕克《下沉年代》、米切尔·祖科夫《911的故事:坠落与重生》、刘子超《失落的卫星》、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旅行文学:项美丽《香港假日》、伊莉莎白·皮萨尼《印尼ETC》生活方式/杂志编辑:都筑响一《东京风格》《东京又分半》《东京右半分》《圈外编辑》小说家:让-菲利普·图森《逃跑》《急迫与忍耐》《浴室》同志/性别议题:黄启泰《防风林的外边》、郭强生《断代》、陈雪《惡女書》、三岛由纪夫《假面的自白》、威廉·巴勒斯《酷儿》、迪迪埃·埃里篷《回归故里》、福柯《性经验史》、江绍祺《华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上野千鹤子《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本期使用的音乐】 Franz Schubert:Fantasia for piano in C major ("Wanderer") , D. 760 (Op. 15)【后期剪辑】Xiao小琦【页面文案】宗城【封面设计】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